【党代会专栏·一线传真】生命科学学院:聚焦内涵谋发展,服务社会铸特色
编者按:半岛网页版第二次党代会以来,半岛(中国)官方_半岛网页版各基层单位聚焦特色鲜明高水平师范大学奋斗目标,凝心聚力、守正创新、砥砺奋进,推动半岛(中国)官方_半岛网页版各项事业全面发展。在半岛(中国)官方_半岛网页版第三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,为展示各基层单位五年多以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,我们推出“党代会专栏”之“一线传真”系列报道。本期推出生命科学学院发展纪实《聚焦内涵谋发展,服务社会铸特色》。
半岛(中国)官方_半岛网页版第二次党代会以来,生命科学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,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坚持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扎根皖北大地,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,聚焦内涵发展,以培养优秀人才为根本,推动科学研究进步为抓手,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使命,为半岛(中国)官方_半岛网页版高质量发展做出突出贡献。
一、坚持党建引领,扛牢管党治党政治责任
学院党委不断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,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、干事创业的发展生态。
坚持思想建党,强化政治引领。学院党委认真落实党委会议议事规则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,坚持科学决策、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教。加强政治理论学习,抓牢意识形态主阵地,维护校园安全稳定。近五年,7人次获得安徽省最美家庭、淮北市五好家庭、最美军嫂、淮北好人称号。
坚持融合发展,强化组织建设。学院党委坚持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深度融合,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围绕事业发展抓党建,学院干事创业氛围浓厚。近五年,学院获批安徽省标杆院系,生物工程教工党支部和研究生党支部获批安徽省样板支部。获批省级女教职工工作先进集体1个,省级优秀辅导员1人、校级优秀共产党员或优秀党务工作者12人、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5个。2024年,学院荣获安徽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。
二、坚持改革创新,内涵建设成效显著
学院坚持守正创新,凝心聚力谋发展,勇于担当抓落实,内涵建设成果丰硕。
人才队伍更雄厚。学院创新人才引培机制,打造了一支结构优化、素质优良、能力突出的教学科研队伍。近五年引进博士27人,其中国家杰青1人、国家优青1人;晋升教授10人,副教授14人,获批安徽省杰青3人、优青4人、江淮学者1人、省部级人才4人,获批省级教学名师、教坛新秀、优秀辅导员3人;获批安徽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、省级教学团队1个。
学科专业更优化。学院新增资源与环境、生物与医药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;环境生态学科晋级全球ESI前1%;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获批安徽省特色学科;生物学学科获批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;生物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生物科学专业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;生物科学专业通过国家师范专业认证。获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70余项,获批省级一流课程5门。现有省级示范课程27门、省级示范教研室1个、省级实践教育基地4个。
科研成果更突出。学院获批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,16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,4项安徽省重点研发项目;2项安徽省教育厅高校协同创新项目、6项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、42项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。获批省级科研平台5个、市级科研平台5个,博士科研工作站1个,省级科技特派团2个,省级科普基地1个。横向课题立项120余项,经费到账总额2000余万元。获批国家发明专利51项,专利转化11项。教师出版著作4部,发表SCI收录论文240余篇。
服务能力更显著。学院坚持产学研结合,改革科研成果转化与运用评价机制。教师团队培育的小麦、西甜瓜新品种在安徽、山东、浙江以及印度、哥斯达黎加等国内外推广应用,种植累计66.92万亩,实现产值近30亿元;学院组织“科技特派员”,培训“新型农民”1万余人次,事迹被央视和安徽卫视报道;开展结对共建,指导村民发展食用菌产业,共建单位郭王村被授予安徽省美好乡村示范村和全国文明村。环境科学专业开展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研究,为淮北矿区改造和资源再利用、巢湖水体治理等提供科研支撑。在淮北地区及其周边建设“科技小院”,实现了村集体经济、企业效益和村民利益的共赢,“科技小院”建设成果被《科技日报》《安徽日报》等多家媒体报道。
三、坚持“三全育人”,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
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党、团、学生会等组织的作用,形成齐抓共管的“三全育人”体系,使创先争优成为广大青年的价值取向。
注重专业素养,提高学生职业技能。学院推进学业、就业、专业、创业“四业一体”建设,开展学术科技竞赛、创业大赛、实验技能比赛、职业和学业生涯规划大赛、素质拓展和技能培训等活动,学生能力素质不断提升。近五年,学生获“挑战杯”全国一等奖、生命科学竞赛(创新创业类)特等奖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奖项300余项,获奖人次超2000人次。
开展志愿服务,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。利用团学活动和社会实践,开展爱心支教、关爱留守儿童、照顾孤寡老人等各类学生活动200余项,组建科技支农帮扶、精准扶贫调查、环境污染治理等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团队723个。23个团体和个人受到奖励,活动被中国青年网、《淮北日报》等多家媒体报道。
抓好示范引领,帮助学生成长成才。学院通过举办国家奖学金颁奖仪式、优秀学生报告会等形式,树立自强自立优秀大学生典型人物,开展励志成才教育和感恩教育。近五年,有12名学生荣获国家奖学金,258人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,1900余人获国家助学金。
注重考研指导,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。学院注重考研指导,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。近五年,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0%以上,毕业生考研率和就业率一直位居全校前列,学院连续获评校“就业工作先进集体”。近五年,966名本科生考取研究生,考研录取率平均在40%以上,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赞誉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。
(文图:陈敬敏 / 审核:王嘉炜 / 审校:谢天勇 / 终审:董强)